以下會從教學方法,行政程序,語言文化,以及食物來比較兩個國家

教學方法

德國: 通常只有一次期末考試,且著重於理論的理解,部分科目也會請同學做小組報告當其他評分標準。不過大部分科目還是會一次期末考試定終生,尤其是需要背誦的科目就會讓學生們壓力很大,一口氣必須記下整學期的內容(法律系常常出現抱著厚厚法典的學生,看到他們我都心生佩服)。每個德國學校對於成績不及格的補考方式不同,像是曼海姆大學就有限制補考次數,印象中是3次,(人出現在考場或是缺考就算是用掉一次考試機會)。如果3次都不及格,該科可能在德國都不能再修習了。不過,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補考就沒有限制次數,可能是被當的學生太多了,如果都採用這種模式可能德國要沒有工業人才了(大誤XD)。

我之前有個外國朋友的朋友是曼海姆大學政治系的,由於一科申論考題為主的學科不及格3次,導致沒辦法在曼海姆甚至是德國的其他大學完成政治學位。最後我朋友說他到了奧地利完成了碩士學位。也許他是少數特例,不過還是想分享一下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有這樣的事發生,派對跟旅遊的同時還是要注意一下學業。

附上圖書館排隊等待開館的盛況以及圖書館的locker使用率(以前規定進到圖書館必須把包包放入置物櫃,所以可以透過置物櫃使用率評估該去哪個圖書館)。不過,現在取消了這個限制。

 

加拿大: 加拿大,甚至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北美地區的大學一般都很重視同學們意見表達的能力。在商學院學習方面也會以商業案子或是現實生活的案例來探討可以從中學習的知識或是可以提供的建議。因此,很多時候課堂參與就非常的重要。不過,在亞洲國家一般上課踴躍舉手問問題的風氣都不太興盛,導致來北美上課縱使有很多有建設性的想法都有礙於面子或是以前的社會風氣沒辦法放飛自我地表達,我覺得非常可惜。尤其是很多國外同學其實只是為了分數隨意搶答(很多回答都會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仔細讀上課要討論的案例XDD)。想到亞洲學生很認真讀書只是不敢上課多討論就分數低覺得忿忿不平。因為我就是少數臉皮很厚的人,當然,我有認真讀case拉XDD

小節重點: 要選讀書國家需要看看他們的教學方法是不是適合自己的

行政程序

身為外國人,就代表很多行政程序都是跑不掉的。不過,德國真的是把行政官僚發揮到極致的地方。即使不會德文的人,來到德國也會學到Termin,就是appointment的意思。在德國什麼東西都要預約,從入戶籍到辦簽證到看醫生,都是一連串繁瑣的過程。相較之下,加拿大就方便很多。很多時候可以隨時想到辦什麼文件就直接登門拜訪就可以,即便需要等待時間,也不會像德國沒有預約的話,大多只有被趕回家等的份。(入籍有些時候是可以現場等的,不過疫情期間還是用電子信箱或是電話先確認比較好)

說到在德國就醫,我的外國前室友就跟我分享他在德國的故事。他腰痛到沒辦法忍受,就預約看醫生,結果拿到一個很久以後的看診日。到看診當天,他的腰已經痊癒了。由於被台灣方便的就醫環境給寵壞,我一開始很怕會發生這樣的事,就詢問本地人該如何解決。他就跟我說,盡量誇大一下自己的病,如果你真的很需要馬上就醫的話,或是直接去急診。沒想到....馬上就發生悲劇在我身上,我騎車摔倒了QQ 不過好在騎車意外是符合去急診室的,我當天就被安排照了腿部x光,最後帥氣的德國醫生還握著我的手,祝我早日康復還送了我好多防水膠布跟冰枕,覺得非常感動。(我的荷蘭朋友跟我說一般冰枕都是要自己出錢的) 然後醫療部分,德國是強制外國人都要買當地或是歐盟保險,所以看病下來只花了藥錢,大概5歐左右。

語言文化

到了別人的國家如果能夠說當地的語言一定是加分的,因為這代表一種想要有效溝通的態度。大多數的德國人都對自己的語言相當驕傲,會習慣性跟任何種族膚色的人說德文。其實仔細想想這樣也許才是某種程度的不歧視吧。不過,也因為如此,德國人想不想說英文就是看對方心情了。像是公務機構外事館或是銀行人員,其實很多服務都必須使用德文尤其是外事處如果你使用德語,辦事人員的態度會好很多,也可以為自己省下一些麻煩。至於銀行,像是疫情期間不想排隊,電話語音服務也都是德文的。所以,如果要來德國,還是強烈推薦基礎生活詞彙還是多少懂一點不吃虧。

相對於語言,加拿大是個英語系國家,英文對於要出國的大家應該都算一片小蛋糕吧。只有法語區的老人家有些是不會說英文的。這邊就讓我想到去魁北克旅遊的故事。我跟旅伴在Airbnb上找到一間很不錯的住處,是個魁北克老奶奶當房東,結果不巧的是她不會說英文。我的法語也只有初階程度,很常詞不達意,好在加拿大人真的很友善,最後我們靠著平板Google翻譯溝通。

至於在外求學的心態,我想會想家都是正常的,畢竟一出門,什麼事都要自己解決。不過,一定要保持一顆對世界好奇的心,多多包容不一樣的文化與聲音,多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就會發現,其實跟不同國籍的人聊聊時事都多少增進了自己的視野。我時常告訴自己,如果我沒有考試需要準備,只要有朋友邀約,我都盡量答應參加。

小節重點:如果來德國讀書至少參加一下啤酒節,如果去加拿大的話,一定不要錯過校友回娘家的homecoming party

民以食為天!

我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學校的學生餐廳有多鹹,我不但一直喝水,甚至對每位吃完的同學瞠目結舌。那麼鹹到底怎樣可以完食呢?沒想到一個學期不到,我就已經習慣餐廳的鹹度了。因為考試前要天天去圖書館讀書,都沒時間煮午餐,竟然不知不覺練就了德國胃。我甚至還跟我的越南學伴說其實學生餐廳沒那麼難吃拉,可能是以前的我太大驚小怪了。只見他驚訝地對我說:"你怎麼可以覺得那些食物是可以接受的?!"(如下圖一)總結德國的食物其實蠻符合大家的認知,很多馬鈴薯跟肉。是可以偶爾一吃的食物,但是無法天天想要吃。

煮飯大概是我離開家學會的第一項技能了(下圖二),跟大多數台灣人一樣,一個大同電鍋走天下的概念。不過,網路上的台灣同學的廚藝還是比我強好多。有機會可以分享一下我讀書城市的美食,以及德國員工餐廳都提供什麼樣的食物。自己煮飯其實也有蠻多好處的,可以自己平衡一下營養,尤其住宿舍的同學也可以透過廚房一邊煮飯一邊認識新室友。像是我每次煮飯大概要花30分鐘,不過我的歐洲室友都10分鐘搞定,所以很常煮一餐可以在廚房看到所有的室友,都聊一遍XDD

相對於德國,加拿大由於很多華人,即便在我讀書的小城市,仍然能吃到很有水準的亞洲料理。不過,也是有些食物是北美發明出來的。像是Dragon Roll是蝦仁加酪梨的壽司就是一道我在加拿大學到的料理名稱。其他有趣的食物包含魁北克著名的Poutine,翻譯是肉汁乾酪薯條,非常油膩但是是肉食主義的美食。有些還會加上培根跟楓糖,鹹甜的口味非常有意思(是正面的)。還有一道點心是Beaver Tail,就是海獺尾巴,是乾麵包加巧克力醬,雖然蠻甜的,不過我個人還算推薦,值得吃吃看。

my cooking.png

希望我的文章能幫到在人生十字路口做選擇的你們! 有什麼有興趣的主題也可以告訴我,如果我有相關經驗都可以互相分享討論。

arrow
arrow

    愛麗絲的冒險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